《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这不仅是对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重塑。
01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智能学伴与智能教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配备智能学伴,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陪伴。智能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提供实时的教学反馈和数据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构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02推动教育公平
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资源进行精准分析和优化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这有助于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通过智能算法,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节奏下取得进步。
这份行动纲领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也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按下加速键。
早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多媒体、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民需求深度融合、为改善民生提供新途径,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从而引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示范,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的提升。
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了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征集和论证工作,寻找、发掘和推广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具有代表性、前瞻性且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高等教育实践案例。经高校申报、专家论证等环节,确定了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25年6月已开启第三批案例征集工作。
作为智慧教育领域的先行者,鹏迪科技始终秉持"科技赋能教育"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鹏迪科技紧扣“四链”融合的内在需求,基于信创底座赋能,搭建了“产业链-教育链”的产业-人才生态图谱,构建了“教育链-人才链”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学生个性化成长画像与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了“人才链-创新链”的产学合作专家智库——鹏迪研究院,和“创新链-产业链”教研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加速器。通过“四链”联动的创新模式、数据链接和有效实践,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促进了“四链”的深度融合和循环发展,为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和成熟的解决方案,鹏迪科技已成功为全国200余所高校提供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全过程教学管理体系,鹏迪科技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核心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合作院校的高度认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鹏迪科技持续深化布局,已连续五年(2019-2025)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持续动力。
日前,西安鹏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西安邮电大学申报的“融合AI与知识图谱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 项目,经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评审,正式获批立项。此次评选竞争激烈,本项目从全省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项目的成功获批,不仅彰显了鹏迪科技在智慧教育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公司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以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为核心目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领域的深度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项目构建了一套覆盖教学数据采集、分析与反馈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旨在实现教育教学的闭环管理,推动教育过程的精细化与智能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学质量数据采集与量化、教学质量智能画像生成、教学质量智能评价与反馈、教学质量保障综合系统设计。
在政策的指引下,鹏迪科技现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实践经验,提出以下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01构建智能化教学质量监测平台
多维度数据采集:整合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线上学习平台数据、教学管理数据以及第三方调研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结构化的教学大数据平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师生互动文本进行语义分析,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行为识别,从而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解构与量化评估。
智能分析与反馈: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将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师资条件、教学资源等要素进行关联建模,形成可视化的教学质量知识网络。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分析引擎能够自动生成教学质量诊断报告,不仅能够识别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还能给出个性化的改进建议。
02推进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
学生能力画像: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每个学生建立能力画像,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表现、兴趣爱好等信息。基于能力画像,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弥补不足。
动态学习路径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升情况,系统可以实时调整学习路径。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系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系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节奏下取得进步。
03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校、院、系、专业四级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动态数据看板实时呈现各层级的教学质量态势。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维度指标,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智能评价与反馈:运用智能算法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自动评价,生成详细的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构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鹏迪科技创始人董富强指出,高校人才培养亟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搭建一套科学完备的基于OBE理念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通过这一体系,能够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建设,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工作,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其在国际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构建服务商,我们将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实践经验,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引领变革、成就卓越。